返回

“新世界中心”深圳背后的几个谜团

“新世界中心”深圳背后的几个谜团

订阅 2019-5-4

作者:flamingoz

来源:丫丫港股圈(ID:Victoria-hk-stocks)


深圳最近很忙。


经济学家张五常尬吹深圳“未来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看得深漂一族们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深圳创新能力闻名自然毋容置疑,但在美丽的市容背后,其内核是否同样强大呢?


4月19日,深圳统计局公布了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详实的数据,发掘了深圳的不少真相,有一些谜团,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一、人口之谜


抛给深圳的第一大问题是,实际上深圳到底有多少人?如下表所示,2018年是1302万人,同比增长4%。

 


1300万无疑与印象认知发生了一定冲突:深圳哪里都这么堵,怎么才只有上海的近一半人。


凡是常年在深圳工作,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应该算进常住人口统计表里。户籍人口,往往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常住人口,恐怕也不准确。


深圳人口的争论历来很大,而且不容忽视,因为不同的人口分母,将极大的影响人均经济指标,例如人均GDP,深圳位列全国第一,但若把真实的人口算清楚后,就很难得出深圳经济出类拔萃的观点了。


根据中国移动2017年的报告,根据移动在深圳市占率,以及排除双卡,双手机效应后的测算,深圳2017年人口达到2500万。


排除旅游出差的人口后,深圳2017年底的人口大约在2180万左右,与官方数据18年1300万人相差甚远。

 


移动的考量标准也颇为严格,这2180万人,得满足每个月在深圳逗留超过23天,且每天逗留超过10小时,一个人符合这个标准,他一定应该算进深圳的常住人口里。


移动这个指标比较合理,手机网络信号不会骗人。


看到深圳18年的医保数据,与常住人口相差无几,大多也可以理解官方测算的问题了,忽略了许多外地过来打散工,做生意,没有在深圳登记医保的人群。


实际上这部分人群数量巨大:许多工厂散工,农民工,街头的小贩,天南地北来的生意人,都属此类。



从学生维度,也验证了移动的数据。


深圳的小学生人数全国第三,低于广州和重庆,小学生人数有多少意味着有多少父母在这个城市,也代表青壮年人口有多少。



小学+初中学生超过上海水平,要知道,上海的人口达到2400万左右。



深圳用地可比上海稀缺多了,应该不是供给问题


从这里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在一线城市间,生育率相近前提下(北上深都是难婚难育问题严重),那么40岁以下年龄层的人口,深圳应该接近上海北京,甚至更高,达到全国第一。


很简单,小孩在老家读书,而父母在深圳打工的情况很普遍。但小孩在深圳读书,父母在老家打工供养的情况很少存在。没房,加上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匹配,供不起的。


但大城市出生读书的小孩,其父母基本只会在同城市工作。尤其是小学。


所以大城市小学生人数基本与青壮年劳动人口数正相关,通过小学生人数,就能判断大城市中的40岁以下常住人口的数量。

 


按上海官方人口减深圳的官方人口,有1100万的差值,既然40岁以下人口深圳不输上海,那么余下的1100万差距是上海的中老年人比深圳中老年人的差距。

 


这恐怕很难让人信服。上海会多出那么多老年人吗?

 

综上,深圳的真实人口应该远高于1300万人。保守起见,预估深圳人口为官方数据1300万与移动测算数据2180万的平均值,即1700万左右。

 

那深圳真实的人均GDP应该在13万元左右,甚至更低。不但是GDP,所有总量除以人口的指标,都应该重新调整。

 

至于榜单上其他城市的人口掺水现象,这里就不多再一一考量了,但至少可以看出深圳的人均经济水平还没到高一档的程度。

 

 

很多深圳人抱怨自己在很多人均指标中拖了后腿,其实没有。 


只是深圳的经济数据算平均指标是时,分母总是忽略了部分人口,却在分子中把他们的贡献算进去了。

 

二、房地产之谜


跟在深圳打拼的人聊天,除了工作机会和发展,房价就是最好的话题。


梦想的背后,也要现实的支撑,摆在每个深圳人面前的问题是,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达到34.2,平均要花34.2年工资才能买房,全国第一。


过高的房价无疑会挤压消费,抬升公司成本,导致企业搬离,进而工作岗位供给减少,人才流失,导致经济下行。在这几年里,就已经不时出现华为撤离深圳这种论调了。


在深圳高耸的房价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深圳的住房面积存量跟人口一样,同样是一个谜。



之前有过测算,扣除2.6亿平小产权房,16年深圳的真实住房面积大概在2.79亿平方左右。


而深圳的十三五规划中,16-20年新增4000万平方左右。



算下来,至20年总住房面积大概到3.2亿平方,除以1700万人,人均18平,而全国平均水平是36平,怪不得说是蜗居了。


人们常常诟病深圳地不够,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科学。深圳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大力度供地,例如加速旧改,或填海等。


小产权房就用原来的地旧改,换成新的商品房,就够补上住房缺口,不用规划新土地了。毕竟加上小产权房面积,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积就已经正常了。


深圳目前的财政结构很健康,能支持这种做法。


但从18年数据看,深圳不但没有努力,反而慢吞吞。竣工面积低于预期。与销售面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好像只是限售限购吧,怎么变成限建了?


可能考虑人口的时候,只拿1300万统计人口来考虑,而忽略了余下的几百万吧。


另一个侧面,深圳最近有消息称一季度写字楼空置率在提高,随着金融整顿与创业热情不在,一季度在没有新写字楼入市的情况下,写字楼市场也出现了疲态,净吸纳量为负。


今后三年写字楼存量还会增加近40%,没有P2P,没有那么多创业团队,没有小额贷公司,这存量未来估计很难消化。

 


资源错配,就是浪费。在房地产市场上,深圳短期的规划确实有失水准。

 

三、收入之谜


住房紧缺,深圳房价和租金自然呈现出一路高涨的价格,毕竟价格由供求决定。


按照深圳的情况,很多人注定只能打几年工,随后离开去其他城市落地生根,因为深圳几年内都不会有足够的住房供应。


剩下的能留下的人,则必须在极限状态下获取平衡。

 


比如说上最高的杠杆。


上图所示,深圳的住户贷款高达2万亿,以贷款/存款算的杠杆率为144%,位居全国第二,次于厦门。


绝大部分是房贷的结果。抛给大家的问题是繁重的贷款利息。


目前2万亿的贷款数额,以房贷利率和信用卡利率复合近6%,每年将有近1200亿的应付利息产生。以人均分,每年的人均利息费用竟高达7000元左右。

 


利息费用的高支出不是好事,这会挤压消费,拉低经济,利息费用实际上是一种摩擦费用,或者通俗说,透支未来的花费。


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消费,除非是用去做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的投资,但房贷显然不属于这种。


在过去多年,深圳的住户贷款额增长了一倍多,意味着在同等贷款利率下,付息费用也增长了一倍。而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40%。

 


只要背负的利息支出继续增高,导致结余进一步减少,而各项其他消费被挤压,导致消费下降,必然负反馈于经济。


另一个问题是,深圳的收入水平似乎被高估了。


四大一线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如下:

 


为什么大城市吸引人,原因很简单,大城市拥有较高的收入结余,人均可支配收入减人均支出,一年可以获得很高的结余,而很多小城市,一年下来存几千都困难。


奇怪的是,深圳的人均结余最低。深圳对打工者并不如北上广那般好。


一个解释可能是:北上广原住民多,不用承担住房费用,而深圳原住民少,所以居住开销大,达到了收入的30%。


但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然也是最低,增速也才排第三,这就有点问题了。单看数据,深圳甚至是一线城市中最差的那个。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得出,并非用总收入除以人口,其数字水分相对较少,相对真实。


深圳赚的钱不多,存下来的钱更少,这就是数据呈现的真相。


至于为什么深圳还发展得那么好,GDP增速还那么高,前来深圳的人依然很多?


这个还没有定论,只能说很多人,很多公司依然看中深圳的产业前景,觉得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深圳未来保持高增速的可能性最高,愿意付出一定的机会溢价。


但即便深圳的产业再有前景,最后这些前景,这些梦想若不能转化为收入,而个人收入进一步被房地产挤压,那么结果是很明显的。


只要多数来深圳的人觉得不划算,收入过低而生活成本过高,未来的前景并不现实,选择出离,那么这个发展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是不可替代的,唯有人不可替代。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手媒体广告虚位以待

精选留言

看过了,登录分享一下感受
或留下意见、建议吧~

想免费发文?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