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知道,当妈妈有多难!

天知道,当妈妈有多难!

订阅 2019-6-9

天知道,当妈有多难?

壹心理  今天



听说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即使到了妈妈的年龄,

妈妈仍是妈妈的守护神。

妈妈这个词,只是一叫,

也觉得喉间哽咽。

妈妈,最有力量的名字。


这是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里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旁白。


这句话会击中许多为人子女的内心吧,我们歌颂母爱的伟大,把母亲奉上神坛,可是只有做了妈妈的人才能体会:天知道,当妈有多难。


01


孩子睡觉是个大问题,越哄越不睡;

孩子喂米粉,拼命反抗不吃;

孩子不听话,让他往东非往西;

亲子阅读,孩子坐不住也听不进去;

……诸如此类,举不胜数。


能带娃,不代表会带娃。


因为不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很多父母正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育儿和发展必不可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毕生的发展规律。


既能把握好最重要的那几年,也能处理好一路成长的关系。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理论中提出“足够好的妈妈”,他的原词叫做“good enough”,翻译过来的话就是刚刚好。


所以,有人把它翻译成足够好、刚刚好,刚刚好的意思就是父母亲允许自己不那么好,不那么完美,曾老师把它翻译成就是60分。


孩子在子宫时,我们是100分的妈妈,

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



孩子出生后,我们是90分的妈妈,

环抱他,轻摇他,

给予熟悉的子宫环境,温暖他。

孩子2-6岁,我们是80分的妈妈。

孩子6-11岁,我们是70分的妈妈。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分数越低。


这个分是距离的分,

从没有距离到有距离。

这个距离不是要疏远,

不是不关心、不照顾,

而是给孩子一个有距离的拥抱的空间,

让他在那个空间里,去摔倒去爬起来,

看到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看到妈妈的能力。

所以,足够好的妈妈,

就是做得了保姆也做得了保安。



02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做妈妈,总觉得不能亏待孩子。孩子饿了、哭了、生病了等等,就会觉得非常地内疚。


可是,不管你做得多么好,孩子不可能不生病,不哭泣,没有意外,比如摔倒、划伤、被别的更强壮的小朋友欺负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


所以,你即便抱着一个“做完美妈妈”的心态,只要你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家庭中,他要接触这个社会,就一定会遭受挫折。足够好的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挫折教育。


这也是温尼科特提出来“足够好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耐受挫折。


但是它的前提是你跟孩子的关系是有足够的爱为基础的,其次是孩子在遭受的挫折是他可以承受的范围。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打架受伤了,或者孩子被老师罚站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完美的妈妈”可能就会特别地自责和内疚。


为什么?


因为她觉得孩子跟别人打架,是自己没教育好或者害怕孩子受伤,孩子成绩不好丢了自己的面子,等等。


她会有无穷无尽的这样的一些烦恼和焦虑。


另外孩子在一岁半、两岁的时候,刚学会走路,可能会非常地兴奋,喜欢自己走。


这时候,如果妈妈怕摔倒、磕着碰着,太多地去抱孩子、扶孩子,实际上是干扰了他探索世界的乐趣。



所以,“完美的妈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因为她不允许意外发生,但是只要把孩子交给社会,很多情况又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在家里,也无法阻止孩子偶尔感冒、摔倒等等,因此她就会做得非常的艰苦。


“完美的妈妈”这种情绪追溯起来,往往可能是跟她早年的经历有关。


第一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做得不够好,留下阴影,内心就暗暗地发誓将来一定要做一个特别好的妈妈,不让孩子受一点伤害;


第二种可能是自己同样有要求完美的妈妈,对自己从小保护得特别好,要求很严格,内心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完美妈妈的形象,觉得以后自己也要这样做,因为她学不到其他的方法。


一个想做完美妈妈的人,多半是控制力超强的妈妈,她将使孩子丧失许多生活的体验,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个体性成长被扼制……


所以完美的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如果说在“坏妈妈”(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妈妈)和“完美妈妈”(指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之间有一个过渡的话,足够好的妈妈应该在其中间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足够好的妈妈”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更好:  


坏妈妈 → 足够好的妈妈(即刚刚好的妈妈) → 完美妈妈  



03


孩子与妈妈的链接,从怀孕那一刻起已悄然发生。


怀胎十月,经历痛苦而幸福的分娩,孩子离开母体,而情感上的链接却始终保持,妈妈与孩子相处互动模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你能读懂孩子的行为吗?

你能理解他们的要求吗?

你是不是有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

你是不是不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其实,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

-----------------------------------------故事会:禅堂里的小偷-------------------------------

      

     禅堂里新进来一位年轻的行者,习气非常恶劣,尤其经常偷窃别人的东西,虽屡经劝导,却不知悔改,引起所有住众不满,纷纷向住持和尚投诉。住持每次听了,都只是「哦!哦!哦!」轻描淡写地带过去。

  时间日复一日过去,这位行者依然故我,住众们多次反应,住持和尚也都是「哦!哦!哦!」地应着。

  最后,大家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向住持和尚抗议:「如果他不走,我们走!」

  老和尚缓缓开口:「你们要走实在很可惜,如果他走了,也很可惜。即使你们要走,我还是决定留他下来,因为你们无论走到那里,都懂得约束自己,不犯过失,但是如果佛门都不能包容他的错误,一旦让他回到社会,只会做更多的坏事,伤害更多的人。你们难道一点顾念社会的心都没有吗?我会耐心地等待,直到他改过的一天……。」

  所有住众闻言,都惭愧不已。那位行者在门外听到这番对话,更是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认真修道,成为禅门的栋梁。他就是后来的八方禅师。


—————————————友邦倍呵护,孩子一辈子的守护。寿险顾问路先生:13798239423—————————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手媒体广告虚位以待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想免费发文?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