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笔团 | 时差大叔

这个叫吉尔的男人,是美国 FBI 的通缉令画像师。
28 年丰富的素描经验,吉尔练就了在短时间内仅凭口头描述,就能准确画出目标人物面部肖像的绝活。
不过今天,他不是来画通缉犯的,而是来参加一场社会实验。
吉尔在画板前坐下,精心为今天这场不同寻常的素描做着准备。
在他的右侧,有一把座椅。过一会儿,一位位女性会来到这里坐下,请吉尔给她们素描自己的肖像画。
吉尔和座椅之间隔着一层纱帘,他看不见她,只能根据她口头描述的面部特征来素描。
只见他一边挥动画笔,一边询问:
“你的头发长什么样?” “下巴呢?”
“你觉得自己脸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椅子上的姑娘们,脑子里回想着每日每夜在镜中看见的自己。
她们开始抱怨自己的各种不完美。先是下巴:
↓ 点击图片可放大 ↓
然后是脸上堆起的赘肉:
还有雀斑太多:
再要不就是额头太大:
这些姑娘到底长什么样?吉尔还没能见到她们真容,实验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
第二批登场的男男女女,是实验设计者精心安排的 ——他们是上面那一批女性今天早上刚刚认识、彼此只是坐下来交流了片刻的,一个个陌生人。
他们在同样的椅子上坐下。吉尔和他们之间,还是隔着帘子,吉尔也不知道他接下来要画的,其实和之前他已经画过的那些女性,是同一个人。
于是吉尔又一次挥动画笔,开始问同样的问题:
“你要我画的这个人,她脸型是什么样的?” “下巴呢?”
“你觉得她的脸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这一次,这一个个 “陌生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她的下巴,又小又漂亮:
脸型很瘦,一点也不胖:
蓝色的眼睛,很迷人:
在说话的时候,甚至会闪闪发亮:
吉尔的心里一定犯着嘀咕:
这画风怎么完全变了啊?
主办方是故意找了两组性格相反的人吗?
刚才是 “自卑组”,现在变成了 “自信组”?
这些陌生人作出的描述,和之前那些姑娘本人的描述,要么就是完全相反,要么就是本人完全没提及的:
那些在自己身上,最美丽的存在。
实验的最后一天,主办方把第一批姑娘们请了回来。
那位抱怨自己下巴大的 Florence,这一天看到了两幅素描:
这第一幅,是吉尔根据她自己的描述所画的。
而这第二幅,则源自那位和 Florence 交谈的陌生人,所作出的描述。
Florence 认真地看着两幅素描,来回比对。她抿紧了双唇,在心里感叹着:
WOW。
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了当初自己坐过的那张椅子上。
她开心地笑了。尽管笑容可能把她原本就嫌弃的宽下巴,撑得更大了些。
抱怨自己额头又大又宽的 Kela 也回被请回了画室。
Kela 看着自己的素描,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这一天,Kela 在画室一直待到太阳西下。夕阳透过落地玻璃,抚摸肖像画里画外的那两个,本是同一人,但却又如此不同的,她自己。
画室里呈现的每一幅画作,也都迎来了自己的主人。
她们盯着眼前的两幅图,每个人都看了好久,好久。
内心里,有一种温度,一个声音,一股力量,正在觉醒。
“原来我真的可以,是如此美丽的一种存在。”
↓ 点击观看素描活动视频 ↓

这个素描实验的视频,在 YouTube 上超 890万次播放,10.6万 点赞。
评论区里的 4100 条留言,大家都在感叹:
“看哭了。” “否定自己,是件很容易的事。”
“爱自己,怎么就这么难?”
我们一起在心理学里找找答案。
1. 文化环境中肆虐的 “毒药”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有太多人的自卑和自信,都建立在 “长相” 二字上。
这都 2019 年了,大家不是都在喊着 “要多多关注内在美” 吗?怎么还会对外表如此在意?
因为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媒体、影视作品、书籍和游戏、淘宝上买衣服看到的模特…… 都在凸显 “美” 的重要性,和 “美” 的标准。

从小女孩玩的娃娃,到超市和书店货架上摆放的杂志封面,什么样的女性才能做 “封面人物”,这显而易见。
而大众对这些杂志的 “认可”,以及杂志主编对这些封面人物的选择,似乎都透露出了一把无形的标尺:
这才是成功女性和美的典范。
素描实验里的那几位女性,想想都知道自己离这些 “真正的美女” 差了太远,所以她们的本能回应都是:
“美丽的女人不是我。我不漂亮。”
如果你以为媒体的力量没那么夸张,那就大错特错了。
哈佛心理学家 Anne Becker 做过一项 “臭名昭著” 的无节操实验。
她带着上图中的那些杂志啊,玩具啊,广告啊,和更多互联网上 “美美的图片” 去了斐济 —— 一个在此之前全岛 “与世隔绝”、丝毫没有接触过类似资讯的岛国。而且,Anne 专找花样年华的女孩下手。
结果呢?斐济的女孩也很快开始想要瘦瘦的体形、纤细的腰围,放弃了她们原本对丰满身材的追求。短短几年,斐济女孩中出现进食障碍的比率大幅增加。
别以为只有女性会被影响,男人也一样的。
这张黑白图的确有年头了,但这份历史感恰恰能说明问题。这是 “星球大战” 电影公司设计制作的主角公仔,左边两个是 1988 年的版本,右边是 1998 年的版本。
短短十年,同样的两个人物,身材和肌肉都膨胀了不知多少倍。

如今有多少男人去健身房,不是为了 “健康”,而是为了 “健美”?而这个 “美”,又怎么评判呢?做机械锻炼的同时又吃多少 “辅助食品” 甚至是激素?健美健美,去掉了 “健”,还真的是只剩 “美” 了吗?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此话当真。
但前提是:对美的追求,不应该建立在别人为你定立的标准之上,更不应该牺牲更多你原本就已经拥有、也值得拥有的事物,比如快乐,比如健康。
2. 原生家庭没能赋予我们 “爱自己” 的能力
从出生开始,我们每个人就都在学习一件事情:什么是好?什么算坏?
而帮助我们渐渐摸清这根评判标尺的,是我们周围的人和环境,针对我们的言行举止,给予的反馈。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和我们交互最多、给予我们反馈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了(特别是母亲)。
这个时候的我们,真的不懂好坏是非和对错。只有在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的时候,依靠父母的评价和反馈,才能通过感受 “行为 —— 结果” 这根链条,来逐渐学习、成长。
而父母的评价和反馈,若是要培养我们 “爱自己” 的能力,有三点就特别重要:
一是及时响应。孩子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时,父母看到后是否乐意、及时地提供反馈。父母响应的及时性,是传递 “孩子,我很关心你” 的第一法门。
二是反馈和评价的一致性。孩子今天这样做,得到了表扬;明天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同样的事,结果被骂了一顿 —— 这就是 “一致性” 的反例。
标尺就应该有标尺的样子,父母给我们呈现的一厘米,如果比二厘米还长,那我们是将来用以衡量自己的标尺,也一定是错乱的。
三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你考得好,妈妈喜欢你” “家里大扫除,你怎么不知道分担点家务的,真是没良心”……
类似这样的反馈,对象不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孩子的内在核心,更是针对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若是换做:“你考得好,妈妈这段时间看到你努力学习,现在你劳有所得,妈妈为你高兴”;
“家里大扫除,妈妈虽然很累但周末是我唯一能做家务的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我的儿子在一旁打游戏也不来帮我,妈妈觉得有点寒心呢”。
这样的表达,无论自己的心里是怎样的满意和吐槽,都解释清楚了原因。这样的表扬强化了孩子努力的行为,没有和 “好分数” 捆绑;
而这样的质疑强化了做家务这件事对妈妈的价值,教会了孩子要感同身受,从而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有不妥。
有了做到这三点的父母,我们便能在积极审视自己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保有一颗 “我一定能行、就算现在还差了点、我也能找到靠近成功的方法” 这样的自信心。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建立一种 “安全依恋 secure attachment”。而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原生家庭中的安全依恋,能帮助我们更有安全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样的我们,更不会怀疑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价值的存在。因为总有无条件爱我们的人,会是我们永恒的,温暖的港湾。
如此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爱我们、温暖我们的人,我们便能在最寒冷的角落,也爱着自己,温暖自己。
如果屏幕前的你是个有小孩的家长,请争做孩子温暖的港湾。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没能给到你这样的温暖,请不用着急。大叔在下一章节会讲述几个爱自己的方法。
爱是一种能力,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行。

其实爱的能力一直在你心里,只待一个合适的契机,把它点燃。
开头那个素描实验的力量所在,就是主办方为每一个内心埋藏了不安的人,精心安排了一个可以安全地暴露不完美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那些她们认为自己脸上 “最明显的特点”:宽下巴、大额头、皱纹、黑痣…… 就这样大胆又直接地暴露在了画纸上。
然后,又大胆而直接地被否定掉:因为在那个认真打量过她的人眼中,这些 “最明显的特点”,不仅不 “明显”,甚至都算不上是她的 “特点”。
只有大胆揭露自己认为的不完美,才能在和它们和谐共处的同时,看到自己身上更闪耀的地方。
当然,这个 “素描法” 要能达到好的效果,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个安全的场景”。
素描实验里的画室,那个友好的陌生人,那张阻隔画师和参与者的纱帘,就构成了一个安全、舒服的场景。
大叔分享一个我自己也会用来寻求安全感的方法:
找自己非常认可、也信赖的朋友,配上一个安静、舒服的环境。然后来一场,交心的谈话。
如果你已经明确感觉到自己不安全感的具体来源,比如自己最近工作总是出错、效率低,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等,你可以直接把这层感悟表达出来,询问朋友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观察。
如果你自己也搞不清楚最近自己是怎么了,总之就是觉得很糟糕,那你可以锁定一个生活领域,和你的朋友 “互评”。
比如: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春节刚过,和父母、亲戚高密度相处了几天下来,爱的场景有,焦灼和矛盾的场景也许也不少。 也许我们处理矛盾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并不恰当,于是节后回到了自己工作所在的城市,又开始后悔自己对父母的所作所为,然后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孩子。
你可以和朋友互相拟定这个话题,然后彼此先做功课:拿出纸笔,把自己认为和父母相处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出来。
然后在基于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把 ta 在这方面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也列举出来。
见面时,你们要做的就是:交换这张纸。
你可能会惊讶得发现:自己认为的 “缺点”,却被朋友写在了 “优点” 那一栏;或是有件事情其实只要换个角度,就能从一栏切换到另一栏……
在这个交互反馈的过程中,你会找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可能换个怎样的看法会更好,然后带着这个看法,下一通往家拨通的电话,该怎么打。
这不是说你的朋友说的一定是对的,也不是说你得出的 “新方法、新角度” 就一定能奏效,但它能给你一种掌控感,更能帮助你摆脱眼前的一筹莫展。
同样地,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够给予你的朋友,同样的灵感,和希望。
一个陌生人口述出来的素描都能击中你的心,更别说一个对你了如指掌的好友了。
等你们彼此类似的练习多了,可以直接挑战 “友情” 这个话题本身:
作为一个朋友,你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还有什么地方可能你有欠缺、无形中伤害过对方?
这个话题就和素描一样,很大胆,很直接。你也许会害怕自己 “很明显的不完美”,一旦暴露,你就会失去这样的朋友。
但请你相信:经过上面的练习,只要对方愿意跟你进行基于这个话题的交互反馈,你就一定不会失去 ta,反而,这段友情一定会升级。
在每一次交互反馈练习之后,你还需要做一件事:校准你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尺。
之前你总觉得自己脸上的一颗痣、性格里说话太直的秉性,可能是被别人视为丑陋、难交往的存在。
经过这样的练习,你更加认识了别人是如何看自己的,也看到了自己是如何对待他人的。
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外界的标尺终究是外界的,我们总要学着自己给自己打分。若是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存在,就不可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标尺,就只能人云亦云。而那些站在外界标杆最顶端的人,永远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如此一来,我们怎么会肯定自己、爱自己呢?

那位原本嫌弃自己下巴太宽的 Florence,在参与过素描活动之后,她感叹道:
“我应该更加懂得欣赏自己自然而然的美。
这一点影响了我们的交友选择,求职的选择,以及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它对所有的事情都有影响。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试着修补自己身上不那么完美的部分。但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去欣赏那些我们真正喜欢的人事物。
对幸福感来说,它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
素描师吉尔问她:
这一次,她自信地回答:
谨以这篇文章送给屏幕前的你,送给我的家人和挚爱,以及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存在。
Further readings / 拓展阅读:
时差大叔还写过一篇干货文章,
教你如何通过“假装”自信,变得真正自信起来。
关注公众号“心理0时差”,后台回复关键词“自信”即可免费查看文章。


什么才是真正肯定自己?怎样做才是爱自己?
是奖励自己买买买、吃吃吃吗?
是重视健康,定期跑步瑜伽健身,购买各种保健品吗?
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严格执行各种计划和目标呢?
实际上,真正的自爱,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模式,做到并不容易,需要专业系统的训练方法。
向你推荐周梵老师的课程——《爱人先爱己·女性自爱力提升36堂心理课》,利用冥想、催眠、叙事等15种心理方法,打通你的潜意识,建构内在核心自爱力,你会:
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欣赏自己的自然美;
足够高的自我价值感,淡定不讨好,自信有主见;
发自内心的配得感,相信“我值得”、“我可以”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