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方 壹心理 , 回复"测一测"
免费测「心意识别器」,测Ta是不是喜欢你

壹心理主笔团 | 欧小宅
23号凌晨,当当网创业夫妻档,俞渝和李国庆,因为撕破脸上了热搜。
俞渝在李国庆的一条朋友圈下,手打了将近两千字的回复,爆料控诉李国庆的不是。
要知道,朋友圈的规则是,复制黏贴就给你折叠。
每条一千字的评论不被折叠,得是多大的动力才能做这事儿。
李国庆被老婆俞渝怼,一点都不无辜。他之前多次公开指责,俞渝是武则天,耍手段逼他离开当当网。
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你!俞渝!是个坏人!丑陋!
即便这样,俞渝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0月23号,不知道是被什么事刺激,俞渝突然爆发,把隐私全数奉上。
我们看看俞渝列举的李国庆“罪状”:

有网友就问了:夫妻俩互相憎恨这么多年,干嘛不早离婚啊?付出可不只是在说金钱和物质,还包括我们的关注和感情。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唤起当初的小美好。是,可能现在维持不下去了,但是紧紧抓住曾经的甜蜜,就能欺骗自己,爱情没有消失。处于否认阶段,人会在回忆里找信念,却在现实中伤心。不断反复,身心疲惫。就算我们大方地不去计较感情的付出,但是不能否认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往感情银行存过的“钱”。负面情绪如此强烈,很难被人理解,说多了还会被嫌弃。关系越久远,沉没成本的影响力越大,很容易把我们困在过去,无法做出最应该的判断。我们不会给自己明码标价,然而有些人,自带一套暗戳戳的社会评价系统,像质检员一样对我们品头论足。家庭背景、教育水平、身高体重甚至头发长度,都能成为我们的“成色”。人这么复杂有趣的物种,简单粗暴地套个框架就想论斤称,又蠢又坏。“离婚就会贬值”,是物化他人的人,很常贬低我们的一项。至于我们内心是怎样,如何努力成长,他们都看不到。太不尊重人了。虽然他人是镜子,我们需要从他人那里了解更多的自己,但我们不为镜子而活。会这样嚼舌根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往往忽略了我们的感受。他们需要通过评价、控制别人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秩序感和控制欲。当别人的评论不再成为行动指南,就是我们在用实际行动逼迫他们放手。他们情绪再激动,也不奏效了。有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小陈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丈夫酗酒,而且情绪也逐渐在失控。她担心总有一天,丈夫会家暴。她知道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很不好,于是想离婚。然而,小陈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养不活自己和小孩。她在“痛苦婚姻”和“无法生存”之间摇摆不定,想改变,又感到很无望。小陈担心的生存问题,其实跟赚钱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不少会赚钱的人,一样焦虑离婚后生活会过不下去,房贷还不起,车子开不起,孩子养不起。现实困难确实存在,但是想离开一段错误的婚姻,可以把准备的时间拉长。比如,多从朋友家人那里索取一些支持,即便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精神支持也是社会支持系统,会让我们感觉好很多。过程可能漫长一点,但目标会越来越近,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变强。有时候,不一定是生存焦虑,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样会让人却步。比如房产的分配。在一线城市,婚内有过房都算一套。离婚后再买,首付比例会翻番。压力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不离似乎划算,内心却无比煎熬。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最后只能化为一句“将就”。想离而不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个理由最经不起推敲。一个有爱、宽容、支持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从父母的交往模式中,学会怎样跟人相处,知道亲密关系如何协调,也会从父母的互动里,明白如何表达爱。试想,小事吵架、大事打架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什么榜样呢?孩子会以为,家人之间可以暴力相处,而吵架、打架,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当家长忙着互相较劲,也很容易减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自尊、自信、自爱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孩子只能从父母身上获得。
当他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轻的像是调皮捣蛋,重的可能是自残,才能从父母眼中抢夺到注意力。孩子需要的爱,与父母的婚姻状态无关,只与父母如何对他有关。就像前面所说的,慢慢去准备,多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本来就不是很帮忙,那么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轻飘飘地问一句,为什么不早点离,就显得不够体贴了。我认为,没有人是笨蛋,每一个人都知道,怎样做是最好的。因为人性趋利避害。
但是,牵扯的事情越多、在一起的时间越久,越掰扯不清。偏偏我们人类不是机器。人心是肉做的,情绪层层叠叠,影响着我们做出正确、理智、应当的决定。慢慢地,时间在犹豫和纠结中消耗,青年人也拖成了中年人。顾虑的事情越积越多,生活被现实和无力感裹挟,这就是“中年感“。刮骨疗伤真英雄,在错误的关系里,能打救我们的只有自己。精明的商人哪会算不明白这笔账。李俞之间兜售隐私的互锤,用常人的衡量基准去看待,就中圈套了。讲话说事再接地气,也只是降维打击,在不知情围观群众面前,挣点好感。
- The End -

不想被糟糕的婚姻束缚却又不敢离婚,归根结底还是自我不够坚定。
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必须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毋庸置疑,读心理学的书,是最有效的自我探索。

一份保障,一份守护!
欢迎咨询,电话:13798239423路先生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