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骢一事未了,一事又生,他获救了,睁开眼睛,宛如置身仙境。
原文是—— 那少女不知他已醒转,仍在低声吟哦。杨云骢细听,那少女在念一首词。词道:
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门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杨云骢是忠臣之后,幼读诗书。在天山学艺,也未曾丢荒功课。一听就知是南宋词人张炎咏孤雁的一首词。他想:这少女在塞外,想是寂寞极了,孤独极了,所以才念这一首词!
词中咏孤雁,杨云骢不就是那只孤雁?无论是远赴天山,离别故土,还是楚昭南的叛变,都让杨云骢在灵魂上感到孤独,看来并不是别人在欺负他,而是外界的事情激发了他由来已久的孤独,那是在让他正视自己的情绪。
这时节也是杨云骢面临着自我探索的时期,他生活的环境就在旷野,那是很好的辅佐。
有人说在青少年时期,需要探索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该着手什么样的事业;一个是该寻什么样的人作为伴侣。
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在探索“我是谁”。
大约在三十岁左右,总是会碰到这样的心灵问题,有的人启蒙得早,很小就去思考;有的人启蒙得晚,可一般来说,三十五岁就是基本的分界线。
杨云骢是名门之后,他认可自己的背景,也努力成为一员,在继承父辈的遗志。
无论是东林党人杨涟,还是天山派霍天都、晦明禅师,他们的遗风都在杨云骢身上得到了基础和落实。
难怪他的人缘会那么好,他是乖孩子,吃的是祖辈余荫的红利。
而且他的事业开拓得不错,当地人很信任他,那是他为自己,也为天山派打响了品牌,天山派的金字招牌在他手上得以发扬光大,他的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所以就想不通为什么楚昭南会改弦易辙,另投门户。
可与此同时,他内心寂寞也随之滋生,于是一听到有人吟诵宋词,就会格外入耳。
不但入耳,还很入心,不然不会听出人家的寂寞。
这又哪里是人家的寂寞,分明也是他的寂寞,他由来已久的寂寞,被楚昭南的叛变刺激着了,也被少女的吟哦声给激活。
楚昭南离开了他,再也不是一起长大的师弟,杨云骢不就如同离群的孤雁?眼下的他还真的离开了带领的部队。
他离开了部队,少女却走进了他的心里,脉脉含情,尽在不言中,一词吟罢,情已不同。
都在一瞬间,也都在不知不觉之中。
对于读者而言,此等情景只怕是初次接触,可对杨云骢而言,那可简直就是他内心向往的外显。
在沙漠异地,怎么会有一位熟读中原文曲的少女呢?她究竟是何人?敬请继续观赏!
--END--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