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井🍀
回到村里(闻喜县凹底镇西颜村),天傍晚。
推开车门,脚落地,深深的呼了一口气,一种舒心的新鲜空气从上到下涌满全身。
这种感受,是回老家才特有的。
只有老家的空气才含有这种带着柴火燃烧的香味。
走进了呆呆家中,他也姓文,本家人,我曾经的村中发小,已是近六十岁的人了。
他泡了茶。
茶香,也掩盖不了村中井水的甘甜,我咕噜咕噜的喝了一大杯。
呆呆告我,村里的井,有300多米深,这么深的井水,攒足了大地的精华,才具有这么香甜的味道。
村里的井,我有特别的记忆,就在离呆呆现在的家二十多米的地方,就有一口老井。
老井早已被填埋,我根据现在的方位,推算老井的位置,呆呆说:“你的记忆力真好!”。
不是记忆力好,而是井,在童年时代太深刻了。
可以讲,村西头的这口井,我记忆深刻。
⋯⋯
小时候,寒假从临汾冶建到闻喜的村里。
用水,冶建靠自来水管的龙头,村里靠摇轱辘于井中。
村里西头这口井,常常是堆满了人,井口是用青石围砌出来的,很漂亮,又很光滑。
光滑,除了青石的长时间的打磨,更有冬天井边水的冰冬。
那滑,是真的滑,滑的可怕。
我随爷爷到井边去,一直担心,一不小心滑倒井里。
爷爷告我,井有400多米深(比呆呆的描述还深)。
我盘算,400米,相当于我在冶建小学的操场两圈,在我心里,这深度,深不可测。
打一桶水上来,摇轱辘,要好半天。
我曾扔块石头与井里,当当当的与井壁的撞击声,从井口传出,要好一阵子。
声音,恐怖、深沉。
井,在我心目中,是个可怕的地方,一人绝不敢单往。
有俗话讲“二人不看井”,意喻人要有戒心,可我认为,“非二人以上,不看井”,井边恐怖,要合伙前往。
小时候,有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带领村民打井的故事,其中有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我从对村里井的恐惧,联想到打井的不易,就对这篇课文,有了特别的理解和记忆。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村里有了机井,有了水塔,用水也像冶建一样,有了自来水管。
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村西头的这口井,被填埋了。
再后来,对井的恐惧,埋入记忆深处。
⋯⋯
从呆呆家出来,天彻底的黑了下来,我们走到井边(老井的位置),幽暗的路灯下,我没有一丝恐惧,反倒有种想法:
当我告老还乡的时候,我要在村里蹲一段时日,以井为引,写写家乡的故事。
⋯⋯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