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历史记得你们【一】| 于寿康

历史记得你们【一】| 于寿康

订阅 2023-9-7

作者   田秀昌


 

《历史记得你们》编撰组


      李宏如  孟元勋  钟文秀

  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  克      王国芳      王志秀     王俊英   

田秀昌    冯   覣      冯占军   齐大春  

陈晓云    赵   寒      席国隆     高世中   

康所平    寇鹏杰  曹桂佛     韩全虎  

韩眉平    温茂德







写 在 前 面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五台山下的繁峙,汉为葰人、卤城,金称繁畤。山巍峨水荡漾,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滹沱河贯东西,人杰地灵,物阜民丰。今日之繁峙是数千年来,一代代子民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结果。国有英雄,邑有榜样。翻看邑志,春秋有解扬,金代有胥鼎,历宋元明清,志士英雄灿若星辰。

回望历史,前贤不远,后昆接踵。

在可望的百年,论事,这里一样“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翻身解放,由贫变富成小康,沧海桑田,山河变样;论人,一样有为了这块热土浴血奋战,逝后骨灰撒在这里的人;有乐施不倦大爱万里的人;有倾情地方文化用双脚丈量400余村庄抢救文物的人;有勇于改革三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共同致富的人;有退而不休奉献余热的人;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有为了这块曾经的戎马奔驰之地,亦遍沐诗书之风而艰辛耕耘的人……

事刻在滹源大地上,人活在百姓心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他们只是一朵浪花,但在不同的年月,却感动并继续感动着繁峙人民。他们不是完人,但是好人——为繁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好人。

他们有的已经故去,但或官或民,都是“勋业灿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之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他们是人民的领头人。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求实务真是《历史记得你们》的生命,在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大剧中,仅择其大者要者,甚至是一二片段,列其贡献,讲其故事,无意也无力述其全部。

古语,有德不彰,抑亦君子过。《历史记得你们》力求记百姓口碑,录民间声音,面向老百姓,拾正史之漏之短,补史家之缺之简,为历史而作,彰其功德,扬其精神,让历史记得他们!

                           憨陀   癸卯夏

于寿康,原名刘松山,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市新庄头。1931年就读于莱阳乡师,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中共莱阳中心县委组织委员。1934年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上海,遭国民党当局逮捕。1936年出狱,在太原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先后任繁峙、浑源等县县长和晋察冀边区雁北专署专员、晋察冀救济分会副主任、石景山钢铁厂接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私营企业局产权处处长等职。1950年冬赴朝参战,任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副部长。1953年回国先后任任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国家计量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1984年病逝于北京。

    
题于寿康同志
马克   撰联
初心耿耿,冒枪林弹雨,救国拯民,何曾为己?
遗愿殷殷,念故地乡亲,枕山眠水,以慰英灵。

1937年他从山东走来,怀揣火种,肩赴使命,为抗日在繁峙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八年抗战,他任县长七年,与百姓生死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退休后视繁峙为第二故乡,率领老战友们两次重返繁峙,看望老区人民,为这块热土发展献计献策;逝世后骨灰不进八宝山,不回山东海阳,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滹源大地——泽萌泉、庄旺、滹沱河。历史记得你——人民的好县长于寿康!

                                                                                    ——冯覣



于寿康三进三回繁峙

——繁峙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于寿康

田秀昌

提起于寿康,在繁峙老年人印象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抗日战争年代,三次进入繁峙,为在繁峙县开展抗日斗争,拯救繁峙人民于水火,为繁峙人民翻身解放,置生死于度外,遇艰险而不避。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寿康,又名刘松山,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新庄头村。1932年,时年23岁的于寿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海阳一带积极开展革命斗争。1936年,根据党组织指示,于寿康来到太原,时正值山西特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总会”)成立。于寿康参加了牺盟会开办的临时村政协助员训练班。训练结束,于寿康于12月下旬同郭汇川、于从信、柳兴仁(柳林)、柳植之(柳江)等8人被派遣到繁峙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于寿康担任“联络员”,负责领导工作。

这是于寿康第一次进入繁峙。

根据牺盟总会的部署,村政协助员肩负三项任务:一是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工作,唤起民众的爱国情绪;二是发展牺盟会员,扩大组织;三是动员进步青年参加国民兵军官教导团。

繁峙县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虽然,百灵庙抗战胜利、西安事变、红军东渡等重大事变在繁峙少数人中时有耳闻,但绝大多数人处在朦胧的黑暗中。于寿康等进入繁峙后迅速在全县4个区大张旗鼓的开展工作。在农村、学校、城镇街道刷写标语,散发传单,组织演讲,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号民众参加牺盟会,动员进步青年参加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他们的抗日宣传活动,像春天的雷声,在全县炸响,使繁峙受压迫剥削的民众从睡梦中惊醒。时间不长,全县有700多名爱国青年、学生、教师参加了牺盟会。素有民族气节的230多名爱国青年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报名参加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经审核,其中118名青年被录取正式入伍,奔赴抗日前线。同时从教育界动员张柱国、詹守伦、李迎春等30多名青年教师、知识分子参加了牺盟会领导的山西军政训练团,成为各级抗日军政部门的领导骨干。于寿康等第一次进入繁峙,打开了繁峙封闭的大门,播下了革命火种。将党的抗日主张,通过牺盟会的公开活动,灌输到了繁峙广大民众的心中,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在繁峙的建立、发展,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1937年3月,于寿康等胜利完成了村政协助员的任务返抵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开办的“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4月,于寿康同杜惠(又名杜向光)等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被派往五台县开展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9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后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获得大捷。之后,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经阎锡山同意,报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从维护抗战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边区政府利用官办和公开合法的统战组织,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推荐委派所属43个县的县长,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早在1937年10月初,于寿康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经山西第一行政区主任宋劭文(秘密共产党员)推荐,携带阎锡山的委任状担任繁峙县长。这是于寿康以县长身份第二次进入繁峙。

泽萌泉村中共繁峙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37年11月15日,繁峙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泽萌泉成立,28岁的于寿康当选为繁峙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在边区各级党组织和繁峙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于寿康担当起抗日民主政府的重任,组建政府机构,改造和新建基层政权。在全县4个区成立区政府和“繁浑边区”政府,通过各区、村牺盟分会和动委会,把群众拥护的抗日积极分子和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吸收到村政权,使农村基层政权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和抗日进步分子手中。同时组建全县各界抗日民众团体,开展抗日工作。成立繁峙县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于寿康亲任队长,积极开展武装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定地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使繁峙这块土地成为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向雁北推进的后方依托。

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为开拓东雁北的抗日局面,调任于寿康为浑源县长,于离开繁峙。不久,于寿康又被调任五台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后保安司令部撤销,于寿康于同年12月复任繁峙县长,这是于寿康第三次进入繁峙。

于寿康第三次进入繁峙,正是日军第二次侵占繁峙,抗日最为艰苦之时。日军在全县各城镇、交通要道修筑据点,驻扎军队,组建日伪统治机构,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频繁进行“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在占领区实行“治安强化”“囚笼”政策,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妄图隔绝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摧垮抗日根据地。在这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于寿康带领政府工作人员转战南山一带,与敌人周旋,开展游击战争。据95岁的繁峙韩玉莲回忆:1943年秋,由于传递消息失误,正在神堂堡天桥村开会的于寿康等抗日民主政府主要领导,突然被日伪发现,情况十分危急。担任警戒的马五旦不顾个人安危,按照约定的暗号,高喊“牲口出圈了!牲口出圈了!”于寿康等闻讯立即从后山撤离。马五旦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吐露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去向。后在伪军内的我党线人帮助下,趁敌人慌乱时逃了出来。

还有一次于寿康参加边区会后得知,地下党员马老四被诬关了禁闭,他第一时间为其平冤。并深情地对在场的群众说:等抗战胜利了,我们吃什么,你们吃什么,我们穿什么你们穿什么。决不忘了大家!

在根据地、游击区,他坚定的贯彻党的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政策,坚持“三三制”建政原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围困据点,伏击日伪。动员民众参军参战,筹军粮、送军鞋。打击汉奸、敌特,维护社会治安。组织民众开展生产,发展经济。针对敌人的殖民统治、奴化教育,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医药卫生等事业取得斐然成绩,为晋察冀边区全民抗战做出很大贡献。

1944年5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在阜平沙窊召开扩大会议,繁峙县被表彰为“抗日模范县”。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到来之际,于寿康被调任晋察冀二专署专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于寿康前后三次在繁峙工作9年,与他亲手创建的根据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坚定的政治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不屈的抗战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易近人的谦逊态度、同甘共苦的阶级情怀,永远铭刻在老区人民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于寿康长期在国家计量总局工作,每每念叨在繁峙工作战斗的情景,不失眷恋之情。无奈重任在肩,工作繁忙,无暇回老区一瞥。

1974年初夏,于寿康携同昔日战友张柱国、王化民、田平、郑克胜、刘达、陆济等回到了阔别30年的旧地。第一站,就到县抗日民主政府曾经的驻地——砂河镇,时为砂河人民公社管委会所在地,我有幸见证了全过程。那天听说于县长等回来了,砂河街上的老百姓异常兴奋,纷纷搭三呼四前来公社,看望昔日的老领导。久别重逢,互诉衷情。领导无官架,百姓不怯生,好像又回到了当年。

砂河对于这些老领导来说并不陌生,在这里,他们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战斗。但,这一次他们回到这里,是要看一看解放近30年,这里有无变化。呈现在眼前弯曲的街道,低矮的小屋,依稀的弹洞,使他们抹不去以往的记忆。

老领导们侃侃而论,谋划着为老区能做些什么。

战争年代,于寿康他们习惯了与老百姓钻窑洞,睡土炕,吃野菜山药蛋的艰苦生活。这次回来,已换了人间,环境安逸,生活美满。但,于寿康吩咐不要大鱼大肉,只要苦菜山药蛋。所以,砂河公社的招待也特别简单。两天一宿的时间,基本上是调苦菜,巴山药,莜麦粑锅角。他们边吃边谈笑风生,回忆着过往的岁月。不由得使人们想到,新中国就是伴随着这些苦菜山药蛋一路走来的。

那时于寿康的头发有点长,来前他没顾上理发,一进公社大门,就急着找人给他理个发。公社广播员杨福西(杨俊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小心翼翼的给他理了发,于老满意的笑了,仿佛又找回了当年根据地时期老乡们给他剃头的感觉。

在砂河留宿一宿后,第二天县委书记刘毅带着两部212吉普车,将于寿康等接到县委所在地——县城。

这是解放后,于寿康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繁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峙跟随全国的步伐,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谋求全县经济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1982年4月,县委邀请曾经在繁峙老区工作过的在京、在雁北等地工作的40多位老同志举行座谈,让各位领导献计献策,振兴繁峙经济。并审定繁峙革命战争中的“历史大事记”。作为第一任县长的于寿康自然是被邀之一。

这是他第二次回到繁峙。

位于庄旺村附近密林中的于寿康墓碑

遗憾的是仅仅时隔两年,1984年8月,于寿康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嘱咐家属,他不进八宝山革命公墓,不回生养他的山东老家,要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繁峙的土地上。

这一天,繁峙县委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广大群众数千人举行了隆重的于寿康县长的骨灰安放仪式。

伴随着低沉的哀乐,繁峙广大民众怀着崇敬的心情迎接于寿康县长回家。许多与他生死与共的老人泣不成声,广大民众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繁峙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县长的深切怀念。

仪式毕,于寿康的部分骨灰安放在烈士陵园,同与他并肩战斗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一起为后人公祭。其余撒在了他曾转战的繁峙南山一带——泽萌泉、庄旺和滹沱河。

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建设而奋斗一生的于寿康第三次回到繁峙,永远的扎根在了滹源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同青山共眠、与沱水长伴。

于寿康永垂不朽!                                                           2023年4月1日

作者简介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文章转载自网络历史记得你们【一】| 于寿康

手媒体广告虚位以待

精选留言

看过了,登录分享一下感受
或留下意见、建议吧~

想免费发文?点这里